|
发布时间:2009-02-13 | | 中国国务院常务会议11日审议并原则通过船舶工业调整振兴规划,决定通过加大信贷融资、新增技术改造资金等手段扶持造船业。有关专家指出,该规划将在中长期通过加快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产品升级,提升中国造船业的国际综合竞争力。
中国船舶行业协会会长张广钦12日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表示,此次振兴规划,无疑给因国际金融危机陷入困境的中国造船业带来了重大利好。
“规划不仅可以增强中国造船业渡过难关的信心,还可以通过加快调整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夯实基础,为中国船舶工业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张广钦说。
据中国船舶行业协会公布的最新数据,2008年,中国造船完工量已经达到2881万载重吨,已占世界总量的29.5%,新船订单量占世界的37.7%,手持船舶订单占世界的35.5%,三大指标全面超过日本,均居世界第二位。
但是,目前中国船舶工业在造船设施、效率、质量方面,尤其是配套能力,与世界先进造船国家相比还有差距,离造船强国大国的要求还有距离。
“振兴规划的出台,必将在造船设施、能力提升、产业布局等方面出台新的政策措施,对加快实现造船大国强国具有重要意义。”张广钦说。
在技术方面,当前中国海洋工程装备设计建造能力薄弱,海洋工程装备国际市场占有率不足5%;船舶配套的能力和水平无法满足需要,本土化设备装船率不足50%,而日本、韩国等造船强国则超过80%;主要船舶配套设备专利还需要从国外引进,部分高技术船舶仍然需要国外设计。
张广钦指出,这次出台的振兴规划对在海洋工程装备、船舶配套、自主创新能力等方面突破关键技术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在产能方面,从2004年开始,大量的资金涌向造船行业,其中不乏资质较差,规模较小的造船企业。据统计,2008年底,中国造船业产能超过6000万吨,已经大大超过了实际需求量。
专家指出,规划提出“今后3年暂停现有船舶生产企业新上船坞、船台扩建项目”,有利于控制中国造船行业的产能投入,消除过剩现象。
中国造船产业的总量虽然巨大,但在产品结构非常不均衡,过分集中于干散货船领域。对此,振兴规划中提出了“加强技术改造,支持高技术新型船舶、海洋工程装备及重点配套设备研发”等措施。
分析人士认为,这奠定了造船业的未来调整基调,有利于行业的长远升级和增强整体竞争力。
长江证券机械行业研究员黄振指出,从目前情况看,对于一些附加值较高的船型,如用于液化气运输的LNG船、用于化学品运输的特种船和大型油轮、集装箱船,国内船舶企业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张广钦指出,此次规划更加注重结构调整和发展质量,两大船舶集团要在高端船舶具备国际竞争力,环渤海湾、长江口和珠江口要建成世界级造船基地,海洋工程、船舶配套要发展壮大,同时对造船效率、能耗、原材料利用率都提出了具体的目标。
但在短期内,中国造船业依旧面临着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严峻考验。
中国两大造船集团之一的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有关负责人介绍说,在金融危机冲击下,国际贸易贸易严重下滑,海运量急剧减少,导致国际海运市场萎缩,运力过剩,这种形势对造船业带来巨大影响。
自去年八九月后,中国造船企业新船订单明显减少,国内骨干船厂新接大型船舶订单基本停顿。2008年中国造船企业新接订单只有上年的一半,基本是上半年承接的。
另外,造船企业手持订单遇到“交船难”。一些国外船东因融资困难,撤单现象时有发生。据初步统计,目前船东撤单的船舶量接近300万吨,占去年全年中国造船完工量的十分之一左右。
中国最大的造船集团中国船舶工业集团总经理谭作钧对记者说,尽管面临十分困难和复杂的形势,但中国船舶工业继续实现平稳较快发展的有利条件没有改变,世界造船业向中国转移的大趋势也没有改变。
“加快自主创新和优化产品结构不仅是加快发展方式转变的一项重要措施,也是抵御国际金融危机的有效途径。”谭作钧表示,国务院通过船舶工业调整振兴规划,继续支持船舶工业加快发展,进一步坚定了中船集团的信心。
据介绍,今后两年中船集团公司的重点是“保交船、抢订单、强管理、降成本、防风险”,全力以赴将手持5277万吨订单按期优质交付船东,积极开拓市场,同时加快技术改造、自主创新,优化产品结构,为战胜危机以后的大发展奠定牢固基础。
张广钦认为,要充分利用这次危机带来的行业调整时机,加快能力建设步伐,积极推进新工艺、新技术,做到造修结合、造船与海洋工程结合、造船与非船结合。结合自身实际情况,适时进行低成本扩张,做强做大主业。
(信息来源:新华网)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