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布什临别送“大礼” 美国数十年来坚持对中国施行的高科技出口管制正在失去魔力,变成用则伤身、弃则可惜的“鸡肋”
国际先驱导报特约撰稿周鑫宇发自旧金山 在美国总统布什任期最后一周,1月14日,美国商务部宣布了一项与中国相关的新政策:给美国对华高科技出口松绑,将以往对华高科技出口的逐个审查,调整为向中国民用企业发放执照。
美国商务部副部长曼柯索对此评价说,这份协议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不过,早在2007年12月份,曼柯索也发表过类似的评论,当时,中美签订了《高技术与战略贸易发展指导原则》。然而,在当时美国放宽的出口列表清单里,只有5家在华企业进入,且没有一家是中资企业。
尽管如此,舆论还是普遍认为,这是布什离任前送给中国政府的告别“大礼”。
中美双方长期艰苦谈判
曼柯索在一项声明中表示,今后只要中国客户取得美国政府一次性的认证,就可以购买美国高科技产品,“这项新作法兼顾了美国国家安全与商业利益,美中两国的企业都会从中受益。”
美国的此番小小“让步”,是中美双方长时间艰苦谈判、反复拉锯的结果。实际上,早在2007年下半年,在中国时任副总理吴仪的推动下,双方就开始试行类似的新程序。美国商务部下属的产业与安全局专门设立了一种新的技术出口审查项目,叫做“合格终端用户”项目,负责审查想要进口美国高科技产品的外国公司,确保他们不会将产品转于军用,威胁美国的国家安全。
而中国就列为该项目的首个“试水者”。2007年开始,陆续有中国企业获得了“合格终端用户”资格。这意味着,它们从那以后可以不用延续以往的进口申请模式,即每次进口商品时,都要“单次、逐一”地申请美国出口许可证,从而节约了大量时间、资金和精力。
新程序的实施很快招来了反对声音。美国国会中的一些保守派议员,立刻像惯常一样扣起了国家安全的大帽。议员爱德华·马基批判“合格终端用户”项目允许“敏感军民两用”产品出口,并加速中国的军事建设,破坏美国国家安全。
中方拒绝“现场检查”
迫于压力,美国政府开始收紧“合格终端用户”的审查。上个月,美国政府宣布暂停了五家取得“合格终端用户”资格的中国公司的进口豁免权,指控其中的两家公司可能与中国军方有联系,而其他三家公司则可能卷入了非法技术获得和武器扩散。
借此风波,美国商务部提出要对中国公司进行现场检查,并威胁将在布什任期结束之前全面终止“合格终端用户”项目。美国商务部提出的对中国公司现场检查的要求,遭到了中国方面的拒绝。
经过一个多月的艰苦谈判,美国政府最终宣布与中国达成协议。不过,这一决定再次引发争议。
松绑是迫不得已
美国数十年来坚持对中国进行的高科技出口管制,目的很明确,就是要保持对中国的科技优势、尤其是军事技术优势,维持美国的霸权地位。不过,随着国际政治环境和全球经济环境的变化,这把“尚方宝剑”正在失去魔力,变成用则伤身、弃则可惜的“鸡肋”。
本月初,美国国家科学院向候任总统奥巴马提交了一篇报告。报告中说:“防止外国人获得重要技术可能在过去几十年是有用的,因为那时美国在所有技术领域都是无可争议的技术领袖。但今天,美国正在失去科学与技术的垄断地位。”报告因此建议:在一年之内重新评估高科技出口管制政策,建立新的以“开放和接触”为主要特色的新政策,平衡美国的经济利益和国家安全。
这份报告的提出有一个重要的背景,就是对华高科技出口管制,大大制约了美国对华贸易。因此,松绑政策一出,随即受到美国和中国企业界的欢迎。据了解,松绑政策首先获益的将是波音等在中国有合作伙伴的公司。
离全面解禁有多远?
美国乔治亚理工学院的一项研究则令美国人震惊:美国的高科技产品出口排名落后于中国。美国国防分析研究院2007年公布的一项报告则认为,美国的出口控制体系“与当今世界的全球制造、技术发展和资本流动步调不一致。”
显然,越来越多的数据表明,美国对华高科技出口限制将沦为一项“鸵鸟政策”。全面解除对华高科技民用产品出口限制,也是必然的结果。以往对华出口高科技产品都要经过非常严格的逐个审查,相比之下,目前的“松绑”有一定的进步。
那离全面松绑还有多远?有分析人士认为,从政治层面看,对华禁售高科技产品,是美国对华遏制战略的一部分,其意图是遏制中国在关键技术上的国产化进程。因此,作为一张“政治牌”,美国对华高科技出口的限制,在一定时期内还会维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