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码头,很多人第一反应就是水路四通八达,商船来往经济高度发的地方。你知道吗?在内陆城市淄博,也曾有这么一处特殊的“码头”,鼎盛时期,这里商贾云集、贸易昌盛,好不兴隆——这就是周村的“旱码头”。周村在历史上十分辉煌,街市纵横,店铺林立,客商云集,市面繁荣,自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直隶总督袁世凯奏请皇帝自行开埠后,这里一时“天下之货聚焉”,商号、作坊最多时达到5000余家。
周村素有“天下第一村”之称,早在明末清初,周村就作为商业名镇,与佛山、景德镇、朱仙镇齐名,成为无水路相通的全国四大旱码头之一。“大街不大,日进斗金”,说的正是周村最大、最古老的商业街。历经数百年风雨,周村大街至今仍保留完好,街区纵横,店铺林立,建筑风格迥异,被中国古建筑保护委员会的专家誉为"中国活着的古商业建筑博物馆群",具有很高的旅游观光价值,如今,周村大街仍是诸多海内外游客到淄博必打卡地之一。
周村大街始建于明永乐年间(约公元 1410 年),明崇祯九年(公元 1636 年),初步奠定了大街的雏形。它南起丝市街、银子市街交口,北至朔易门,长约两华里,北极阁拦腰横跨中间,把大街分为南北两段,现状保留的基本为南段,全长400米。至清朝后期,章丘旧军孟氏"八大祥号"先后来这里营业经商,远近富商巨贾竞相云集,大街逐渐成为布行、杂货行聚集经营的商业贸易中心。公元1904年周村辟为商埠后,商业贸易范围进一步扩大,近如青岛、济南,远至北京、天津、上海、广州的商号,都与这里发生了频繁的生意联系,大街商业的发展进入了鼎盛时期。
在周村大街,有一块“今日无税”碑,说起这块碑,不得不提到一个人,他就是李化熙。李化熙,字五弦,号长白小樵,天启甲子科(1624年)举人,崇祯甲戌科(1634年)进士,初授湖州推官,再任河间府推官、天津道台、四川巡抚、陕西巡抚、三边总督等职。清朝建立后,任工部右侍郎、工部左侍郎、刑部尚书等职。
顺治年间,李化熙借老母年事已高,辞官回乡待奉老母。临行时,李化熙因家乡赋税沉重,请求顺治皇上下旨优惠一下。顺治皇帝念及是功臣,遂决定免除李化熙的家常周村一日税款。李化熙领旨回乡后,正因皇上的“免除一日税款”不能解决当地实际困难而烦恼时,突然受到了碧霞元君的点化。于是他赶紧让地方官把皇帝圣旨刻在石碑上,竖立在周村大街北首。这样不论哪天人们去看,都是“今日无税”,周村城由交税的“官集”变为不交税“义集”。同时李化熙组织“巡勇护街”兵丁打击扰乱市场的地痞无赖、土豪恶霸。各地客商闻风而来,周村城一时“天下之货聚焉,熙熙然贸易有经如游化日”。
当然这只是传说,是后人为了感谢李化熙的义举而创作的美好神话故事。事实上,李化熙确实于顺治十年辞官回乡,为发展家乡经济他上书山东巡抚,获准减免全长山县一千六百顷荒地税,后又替所有周村商民代交市税,子孙六代共代交二百余年,也就是说实际上是他们家为周村交了两百年的赋税。而碑就是他的子孙为了纪念他的功绩设立的。
因为有了无税碑,周村成为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保税区”,周村的商业发展也逐渐迎来鼎盛。
声明:素材来源于360搜索及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