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迅雷:做好加工贸易中国同样可以崛起
今年以来,针对制造业出台了很多政策举措,例如前期制造业增值税税率降低一个百分点;9月10日,广东省人民政府印发《广东省降低制造业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修订版”)》,从降低税负、用地成本、社保成本、用电成本、运输成本、融资成本、制度性交易成本,以及支持工业企业盘活土地资源提高利用率、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加大重大产业项目支持力度等十个方面,全方位降低制造业企业成本。上述政策意图十分明显:做强做大制造业。但就加工贸易而言,有些偏见依旧需要扭转,结合8月份进出口数据,提出四个问题:
【1】还要不要加工贸易?这反映在近期进出口数据中,加工贸易出口额在全部出口中的占比,不断创造改革开放最低点。长期以来,加工贸易是带动出口乃至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但2018年以来,加工贸易在出口总额中的占比逐步回落,甚至迫近30%的关口。这或许反映了短期中美经贸摩擦的冲击,但更重要的是长期对加工贸易的忽视。
【2】加工贸易还重不重要?按照贸易方式不同,进出口贸易可以分为一般贸易和加工贸易两种方式。近期一般贸易进口增速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的背离,既反映了社零口径的调整,另一方面也反映国内消费并非如想象中那么差。加工贸易形成的贸易顺差稳中微幅波动,未来伴随着有利进口的因素逐步落地,加工贸易的支撑作用有可能进一步扩大。
【3】加工贸易真那么低端?加工贸易的进口对象一般是原材料或中间品,加工后出口的货物是中间品或最终商品。以机械及运输设备大类为代表,从2014年底以来,机械及运输设备出口在出口总额中的占比逐步攀升,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加工贸易的深度不断提高。如果再剔除掉价格因素,则会发现得更为明显,出口数量的增长是核心因素,加工贸易并没有想象中那么低端。
【4】能否简单放弃加工贸易?当年日本就犯过同样的错误,现阶段中国要实现贸易结构的优化升级,并不能指望“一蹴而就”,特别面对美国“制造业回流”、产业向越南等东南亚转移,只有通过减税降费等手段,尽量留住加工贸易,不能“倒洗澡水,也把孩子一起倒掉”。
还要不要加工贸易?
一谈到“加工贸易”,头脑中或许会浮现“低端”这个词汇,随之而来的就会想起这么个故事,“中国加工贸易企业制造一个芭比娃娃,其中35美分,落到中国企业口袋;20美元,装进外国老板腰包,从鞋子到衬衫,从圣诞树到电动玩具,从电脑到苹果手机,许多加工贸易企业曾经或正在演绎这样的分配故事。”
长期以来,加工贸易一直被诟病,被简单认为是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的典型代表。对于加工贸易的简单轻视,或许也反映在了很多地方政府的具体行为中,认为加工贸易反映地方产业结构落后,产业层次较低,获利更少。这反映在近期进出口数据中,则是加工贸易出口额在全部出口中的占比,不断创造改革开放最低点。
加工贸易在进出口总额、出口总额中的占比
资料来源:WIND,中泰证券研究所
回顾历史,加工贸易的发展进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在2005年之前,加工贸易在出口总额中所占的份额始终保持在55%的高位;这段时间,以引进外资带动外贸发展,结合中国廉价的劳动力、土地资源,成就了中国经济高速增长期间的重要引擎。
第二个阶段则是在2005-2010年之间,加工贸易占比逐步回落,特别是受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占比迅速回落,尽管危机消退后,出现了小幅反弹,但随后又迅速回落。
与加工贸易占比变动相一致,加工贸易对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也几乎同步,如果把加工贸易的增速(剔除掉价格因素)与GDP增速(不变价)做一个比较,在2005年之前,加工贸易的增速要远高于GDP增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加工贸易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
第三阶段则在2010年之后,加工贸易的增速则明显弱于经济增速。2018年以来,加工贸易在出口总额中的占比,甚至迫近30%的关口。这或许反映了短期中美经贸摩擦的冲击,但更重要的是长期对加工贸易的忽视。但加工贸易真得那么不值得重视吗?
加工贸易出口金额(剔除价格因素)与不变价GDP当季同比增速
资料来源:WIND,中泰证券研究所
加工贸易是商品贸易顺差的顶梁柱
按照贸易方式不同,进出口贸易可以分为一般贸易和加工贸易两种方式。其中,在一般贸易方式下,一个国家从外国进口商品的目的是满足国内最终消费或生产投入。而在加工贸易中,进口的目的就是为了加工后出口,除了构成加工企业的对象以外,与国内消费或生产基本没有联系。
因此,加工贸易与国内经济的联系程度、对国内经济的影响不如一般贸易,对国内经济的影响也不如一般贸易,但会带来顺差、解决就业。从2009年以来,一般贸易进口增速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增速,能够保持较好的相关性,但从2017年以来,二者走势出现了明显的背离,如果考虑到近期生产并非特别旺盛,那么一般贸易进口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的背离,既反映了社零口径的调整,另一方面也反映国内消费并非如想象中那么差。
一般贸易进口同比增速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
资料来源:WIND,中泰证券研究所
需要说明的是,加工贸易并没有特别统一的定义,在国际上也没有统一词汇,习惯以“processing trade”来表述,其他例如“外包”(processing trade),“送往国外加工的货物”(goods sent abroad for processing)等,都与加工贸易有关。
在海关总署2014年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加工贸易货物监管办法》(219号令)中,“加工贸易”是指经营企业进口全部或者部分原辅材料、零部件、元器件、包装物料(以下统称料件),经过加工或者装配后,将制成品复出口的经营活动,包括来料加工和进料加工。
其中,来料加工(processing and assembling with materials providedabroad),进口料件和制成品的所有权不发生改变,仍属于境外企业,无须进行货物价款结算,国内加工企业只收取加工费;在进料加工(processing and assembling with imported materials)中,加工企业先是作为买主,购买原材料和中间品,然后出口加工后的成品,并收回价款。
来料加工与进料加工贸易差额比较
资料来源:WIND,中泰证券研究所
实际上,当年加工贸易的迅速发展,是我国劳动成本、土地资源等比较优势,与产业全球化转移相结合的结果,对于经济增长具有较大贡献,即使到现阶段,加工贸易也是形成外贸顺差的重要项,但对加工贸易形成的顺差需要进一步拆解。
在来料加工贸易情况下,实物流和收支流是分离的,在实物流的意义上,货物先后流入/流出一个国家,但从收支流上看,资金并没有伴随货物进出而发生全额流出/流入,而是取其差额,只表现为加工费收入。但从2008年以来,简单赚取加工费的来料加工装配贸易,早已经不是中国制造业的特点了。
对于进料加工贸易而言,则是形成外贸顺差的重要内容,尽管从2012年以来贸易整体顺差明显波动,尤其是2016年以来贸易顺差持续回落,但加工贸易形成的贸易顺差则保持相对稳中微幅波动,反映了对贸易顺差的支撑。未来一段时间,伴随着各种有利进口的因素逐步落地,贸易整体顺差有可能进一步收窄,加工贸易顺差对于贸易顺差的支撑作用,有可能进一步扩大。
加工贸易真那么低端吗?
由于一般贸易主要是满足最终消费和国内生产投入的需要,因此其贸易对象主要限于原材料和最终产品,较少中间品。加工贸易的进口对象一般是原材料或中间品,加工后出口的货物是中间品或最终商品,由于没有加工贸易出口的细分项数据,只能拿整体出口的加工深度和部分代表性的出口产品,来大致描述加工贸易的状况。
根据SITC2分类,出口可以分为初级产品和工业制品两大类,从1995年开始,工业制品在出口总额中的占比持续攀升,在2010年之后,占比保持在95%左右,这充分表明中国出口的加工深度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因此,做好加工贸易,中国的制造业同样可以崛起。
工业制品在出口总额中的占比(1995-2018)
资料来源:WIND,中泰证券研究所
如果在看细分项,SITC2分类又可以分为化学成品及有关产品、按原料分类的制成品、机械及运输设备、杂项制品、未分类的商品及交易品等五大类,其中机械及运输设备占据了半壁江山。特别是从2014年底以来,机械及运输设备的占比逐步攀升,在出口增速整体回落的背景下,机械及运输设备占比的回升,也反映了产品的加工深度在不断提高。如果再剔除掉价格因素,则会发现得更为明显,出口数量的增长是导致机械及运输设备出口金额增速上升的核心因素。
机械及运输设备出口金额在工业制品、出口总额中的占比
资料来源:WIND,中泰证券研究所
机械及运输设备出口价量拆解
资料来源:WIND,中泰证券研究所
化学成品及有关产品出口价量拆解
资料来源:WIND,中泰证券研究所
按原料分类的制成品出口价量拆解
资料来源:WIND,中泰证券研究所
对加工贸易,请别“把孩子和洗澡水一起倒掉”
现阶段,尽管加工贸易不断深化,但加工贸易的附加值并不是很高。由于在加工贸易中,进口集中在中上游、出口集中在中下游,所以可以用初级产品进口价格与工业制品出口价格两个指数来观察加工贸易企业的经营状况,通过观察可以发现,工业制品出口价格指数的波动程度远远低于初级产品,这反映了工业制品出口定价权和初级产品的定价权都不在中国手中。同时,从2017年以来,初级产品价格涨幅要远远超过工业制品出口价格,反映了加工企业的盈利空间在被压缩。
初级产品进口价格指数与工业制品出口价格指数
仅仅因为盈利空间被压缩,就简单抛弃加工贸易呢?当年日本就犯过同样的错误,上世纪80年代末,伴随着日元升值,日本工业出现了衰落,这与其工资水平相对于劳动生产率大幅提升有关,这也是所有发达经济体的共性,如到80年代末,日本制造业的小时工资达到15美元,与美国制造业工人的工资水平相当。
这就给中国工业发展和出口的强势崛起带来了机会。日本国内制造业为了寻求低工资,向亚洲加速转移。制造业生产大规模外移,严重打击了私人部门对国内投资的热情,导致日本国内出现了产业空心化。并且,从1969-1989年间,日本三次对外投资高潮期来观察,重点领域也发生了变化,第一阶段转移的劳动密集型的纺织行业,第二阶段是化学、钢铁产业,第三阶段作为技术密集型的机械、电机等行业也出现了大规模转移。
日本对外直接投资三波高峰(累计总额,百万美元)
因此,加工贸易背后反映的一个国家出口的加工深度和制造业基础,要实现贸易结构的优化升级、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和资金密集型产业的发展,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过程,特别面对美国“制造业回流”、产业向越南等东南亚转移,只有通过减税降费等手段,尽量留住加工贸易,逐步实现加工贸易价值的提升,或许才是切实可行的选择,不能因为要提高附加值,就放弃加工贸易,“倒洗澡水,也把孩子一起倒掉”。
本文源自李迅雷金融与投资
更多精彩资讯,请来金融界网站(www.jrj.com.cn)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