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代工厂到“梦工厂” 中国加工贸易“老树”发“新枝”
“工匠精神”是中国传统加工贸易企业多年为世界顶尖品牌“代工”收获的宝贵财富,也是他们向“一流”迈进的具体实践。想要在国内打开销路,需要在加工贸易行业中推广“三同”工程,要求加工贸易企业做到国内国外“一视同仁”。新华社信息广州4月24日电(记者吕光一 孟盈如 )“8亿件衬衫换不回一架飞机,一火车打火机兑不来一个电脑软件”——这一句话道出了中国加工贸易行业曾经的尴尬处境。作为中国制造最早的“代言人”,加工贸易这一“老牌”行业如今也正在悄悄酝酿转型升级的“二次革命”。
“以前我们总被笑话说患了‘三低’病。”袁杰春尴尬地笑笑,“就是低质、低端、低价。”他1997年从安徽来到东莞,在一个手袋加工厂工作了20年,从最初的流水线工人长大为部门经理。
“现在可不一样了。”袁杰春补充道。他所在的东莞顺琦手袋厂2013年创立了两个自主品牌,主打高端消费市场。经过几年耕耘,现在已经在东莞、广州等多地商场开设了自己的专柜。
袁杰春的工厂是东莞传统加工贸易行业的一个小小缩影。以鞋包加工厂聚集的东莞市厚街镇为例,“很多工厂都在做自主品牌。”顺琦手袋厂工作人员丽丽告诉记者,“已经有一批像顺琦这样比较成功的案例。”
设立研发部门、加大研发投入、培养研发型技术型人才,走拥有自主技术和自主品牌的“两自”道路已经成为东莞很多传统加工贸易企业的新选择。据统计,东莞设立研发机构的加工贸易企业有1596家,拥有自主品牌的加工贸易企业2001家。OPPO、VIVO、金立等国产自主品牌不断崛起,不但与国际品牌分庭抗礼,而且大有赶超之势,成为加工贸易创新发展的经典样板。
新路并不好走。东莞市箱包皮具行业协会会长曾凌灿说,100家做品牌,20家能够成功就不错了。以顺琦为例,2003年开始尝试做自主品牌,多次失败后才取得现如今的小小成功。
许多传统加工贸易企业选择打破惰性、“二次创业”是市场倒逼的结果。据了解,近年来,加工贸易行业频遇“寒流”。以箱包皮具加工行业为例,2016年行业低迷,市场萎缩严重,大量的订单分流到了东南亚,订单毛利率下降。
“市场好的时候,大家都好;市场不好的时候,只有优秀的企业能够生存。”东莞得利钟表公司工作人员黄先生说。
有了自主品牌之后,东莞加工贸易行业的企业家们又开始思考如何将自己的品牌做大做强。“我们之前为国际大品牌做代加工,了解到这些国际大牌的高标准、严要求。”黄先生说,“现在我们自己做品牌也是走这条路。”
他所在的钟表厂现在除了为一些国外钟表公司做代工外,主要经营自己的品牌。几年前,他们在“钟表之国”瑞士也开办了工厂。“瑞士钟表世界顶尖,我们想要成为一流钟表企业就需要向他们学习。”黄先生说。
“工匠精神”是中国传统加工贸易企业多年为世界顶尖品牌“代工”收获的宝贵财富,也是他们向“一流”迈进的具体实践。丽丽告诉记者:“我们采用‘工匠坊’的生产方式,四五个技工一个组。上个月公司还集中销毁了一批有小瑕疵的产品,绝对不让这些产品流入市场。”
在创“两自”、赶“一流”的同时,2017年初加工贸易企业集聚的东莞市开始进行“三同”工程试点。所谓“三同”即同线、同标、同质,要求企业要在同一条生产线上,按照相同的标准生产出口和内销产品,使供应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的产品达到相同的质量水准。
“以前很多工厂看重国外市场,卖给外国人的商品质量要比卖给国内的高一大截。”东莞市英德玩具公司工作人员吴先生说。他所在的公司是第一批消费品“三同”试点企业。
上海连锁经营研究所所长顾国建表示,“内外有别”的经营方式曾使中国加工贸易产品在国内遇冷。近几年,受到国际经济和贸易形势的影响,很多加工贸易企业开始把目光转向国内市场。想要在国内打开销路,需要在加工贸易行业中推广“三同”工程,要求加工贸易企业做到国内国外“一视同仁”。
从被人笑称“三低”到“一流”“二自”“三同”的自我要求与实践,几十年间,中国加工贸易行业从点滴累积,内涵不断增加。“在工厂干了20年,以前有几年会担心厂子撑不下去。但现在不一样了,觉得非常有希望。”袁杰春说。(完)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