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海关多措施助力大湾区科技创新驶入“快车道”
读创/深圳商报记者 董芳芳 通讯员 赖超超7月16日,一批价值约25.45万元的聚焦超声探头等科研设备通过担保方式在深圳邮局海关顺利放行。深圳大学牛晓巍老师介绍,该批设备是深圳大学医学院急需的专用设备,放行后将马上投入到肿瘤治疗的科研教学工作中,今年以来,该校已通过总担保方式进口89个项目的科研设备及物资,涉及货值约3700万元,节约保证金864万元。
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发挥科技创新在全面创新中的引领作用,深圳海关精准落实支持科技创新进口税收政策,先行先试多项改革措施,主动参与深圳“双区”建设,助推当地科技创新事业发展再上新台阶。
据悉,深圳海关对科学研究机构、技术开发机构、学校等单位进口国内不能生产或者性能不能满足需要的科学研究、科技开发和教学用品,免征进口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消费税。今年以来,南方科技大学、深圳大学等高校,鹏城实验室、深圳湾实验室、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深圳华大生命科学研究院等科研院所,比亚迪汽车工业有限公司等国家企业技术中心等均在这一优惠政策支持下取得蓬勃发展。
免税科研设备社会效益提升
为解决一直以来科研设备流动需求与海关监管流程手续繁琐的矛盾,深圳海关自2019年6月起实施了免税进口科研设备流动监管模式改革。通过简化海关监管作业手续,将原审核制变为报备制、原纸质申请转到网上办理等措施,实现在深科研单位足不出户就可完成所有免税进口科研设备自主流动使用的新型海关监管模式。此举可解除在深科研单位对海关监管违规风险的后顾之忧,从而满足其对设备自主流动的实际需求,大大提高免税进口科研设备的使用效率,满足科研单位对设备自主流动时效性高的实际需求。
实施以来,共有14家教学和科研单位享受改革红利,涉及流动监管免税科研设备31批次,总货值1390.54万美元。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工作中,该关通过这一监管模式紧急调拨深圳大学、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等高校主动提供的骨密度仪、微纳米断层扫描仪等免税科研设备至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助力抗疫一线开展科研攻关,获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
粤港澳科技合作“快车道”提速
深圳海关通过积极发挥“先行示范”作用,分别从深圳市智能机器人研究院等48家二类事业单位资质问题和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等4家外地优质高校在深校区免税资格问题入手,主动参与“十三五”科创政策课题研究,就政策执行中遇到的若干免税主体资质问题提出可行性优化建议,最终推动支持科技创新进口税收政策作出重大调整。
在最新发布的“十四五”政策中,在深圳先行先试的事业单位性质的社会研发机构,高等学校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分校和异地办学机构等均被纳入享惠范围,深圳市取得免税资格的新型研发机构数量现已稳居全国首位。
香港大学深圳研究院等6家香港高校在深研究机构,长期以来受制于政策限制,不能充分发挥引入香港先进科研水平的作用。为推进粤港澳大湾区一体化,以点带面解决深港科研跨境合作问题,深圳海关通过与地方政府协作沟通,将有关研究机构纳入享受免税政策范围,使科研设备在深港之间免税流动成为可能,吸引了一大批在香港的专家学者到深圳开展研究。
同时该关打通科研设备以捐赠物资方式进口渠道,简化单证要求,解决港澳科研机构将科研设备免费引入深圳难题,逐步推动大湾区一体化、科研要素自由流动走向落实。
创新“税款担保”助科研提效
“十三五”至“十四五”政策过渡期间,高校和科研机构等享惠主体只能以税款担保方式进口免税货物,而大部分高校和科研机构均为事业单位,在预算安排上没有足够资金可用于提交担保。对此,深圳海关优化海关作业模式,分别为深圳大学、南方科技大学等高校量身定制业务操作模式,通过银行保函总担保、属地申报口岸验放等形式集约办理担保放行业务,既节约了减免税申请人资金占用,又避免了减免税申请人逐一到各口岸办理担保复杂手续的实际困难。
近年来深圳市的科创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据深圳市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的公布数据,目前该市已建立起“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转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的全过程创新生态链,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4.93%,市级科研资金投入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的比重从12%提高到30%以上,PCT国际专利申请量连续17年居全国城市首位,深圳在国家创新型城市创新能力排名中位居全国第一。
深圳海关表示,将继续努力探索,以监管模式创新适应体制机制创新,激发全社会创新动能,展现深圳在粤港澳大湾区乃至全世界的创新中心地位。
审读:谭录岗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