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海关红色档案故事 | 科技让“老业务”焕发“新生机”
创新就是动力科技让重量鉴定“老业务”焕发“新生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坚持党对科技事业的领导,健全党对科技工作的领导体制,发挥党的领导政治优势,深化对创新发展规律、科技管理规律、人才长大规律的认识,抓重大、抓尖端、抓基础,为我国科技事业发展提供了坚强政治保证。”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华民族以特有的智慧与勇气,通高原天堑之路、圆上九天揽月之梦、实现潜海万里的夙愿。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加速演进,云计算、大数据等领域新技术加速突破,对人类的生活产生了前所未有的深刻影响,对海关科技工作也带来了挑战。海关总署党委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提出“科技兴关”,到2025年实现智慧海关建设目标。在各级党组织领导下,海关科技战线担当奉献、改革创新、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应用。针对构建新型海关通关作业模式,搭建新一代技术支撑平台,深化大数据应用,建设信息化系统,提升智能化程度,取得了可喜成绩。
2009年研发应用衡器计重集成化检验监管平台
重量鉴定作为连云港口岸的一项传统业务,已经有几十年的历史。随着科技的发展,这项传统业务也插上了“翅膀”,在新时代焕发出了新的生机。
20世纪80年代至2000年左右,连云港口岸重量鉴定业务刚刚起步,无论是测量还是计算,都是纯手工进行,全凭检验人员的耐心和细心。水尺计重的原理类似于曹冲称象,是通过计算船舶排水量来确定货物重量的一种检验手段,是大宗散货贸易中成本最低的一种计重手段。一般情况下,需要测量40-50个数据,所有的测量完成以后,靠一张纸、一支笔、一个计算器完成计算环节,工作量大,过程繁琐,还容易发生差错。
2000年至2010年,信息化技术快速发展,连云港口岸重量鉴定业务也乘着这股东风,进入了信息化时代。2004年,原连云港出入境检验检疫局自主研发了“水尺计重通用计算机系统”,用电脑“代替”人脑,把检验人员从繁琐的计算工作中解脱出来。该系统可以对测量数据进行自动计算和智能纠错,确保数据结果“算得准”,同时也把计算复核时间由一个多小时压缩到20分钟。
紧接着,连云港口岸的另一项主要鉴定业务衡器计重,也迎来了改革的春风。相较于水尺计重,衡器计重检验过程更长,全程都需要人工记录,也更容易出现差错。2009年,原连云港出入境检验检疫局研发应用“衡器计重集成化检验监管平台”,彻底解决了这个难题,实现了识别、称重、记录、计算的全部自动化,有效杜绝了人为因素的干扰。
2012年至今,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智能化、自动化成为新的科技发展方向。基于“互联网+”思路,重量鉴定科研的重点由“计算”端转向“观测”端,使得水尺观测、水舱测量等操作环节摆脱了对人力的依赖。
2017年研发应用智能水尺观测船
2015年,将无人机应用于水尺计重,检验人员可以通过远程画面传输观测船舶吃水数值,解决了在恶劣海况下检验人员的安全问题。观测画面以视频形式保存,实现了执法环节的留痕迹、可追溯。
2017年,研发应用智能水尺观测船,利用互联网、物联网技术对传统水尺观测船实施智能化改造,可以胜任全天候水尺观测任务,在国内水尺计重领域尚属首创。
2018年,研发应用压舱水快速测量仪,通常情况下一艘货轮有20-50个压载水舱,需要逐个进行测量,耗费大量时间。压舱水快速测量仪使测量速度提升3-5倍,成为水尺计重的一件“利器”,满足了数据采集“测得快”的需求。
近年来,重量鉴定科创团队先后承担了多项科研课题,制订行业标准1项,获得8项实用新型专利授权,3项软件著作权。2020年,机构改革后的连云港海关8名检验人员完成了7400万吨重量鉴定业务量,占南京关区三分之一以上。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