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市博物馆|保税区——海关特殊监管区的早期模样
来源:台海网特区纪念馆老照片系列报道之四:
40年筚路蓝缕
40年风华正茂
特区纪念馆
伴你在老照片的光影里徜徉
特区馆有两张老照片,记录了厦门设立保税区的足迹,见证了厦门经济特区早期阶段的改革发展实践。
1992年9月,象屿保税区一期工程建设工地
厦门象屿保税区
保税区是上世纪90年代初期,我国最早设立的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形式,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高地。保税区借鉴国际惯例运作,实行比其他开放地区更为灵活优惠的政策,成为中国与国际市场接轨的“桥头堡”。象屿保税区应时而立,是继1990年上海外高桥保税区后国务院批准设立的第一批保税区之一,1992年9月正式动工,1993年封关运营,开启了《1985年—2000年厦门经济社会发展战略》中明确提出的“在厦门经济特区实施自由港某些政策”的构想和“建立象屿保税区”的探索与实践。
(《1985年—2000年厦门经济社会发展战略》:上世纪八十年代,时任厦门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的习近平同志直接领导厦门经济特区早期阶段的改革发展实践,牵头制定的中国地方政府最早编制的一个纵跨15年的经济发展战略规划)
象屿保税区面积为0.6平方公里,园区全部用地由填海造成。象屿保税区自设立以来,勇当改革开放排头兵,充分发挥保税仓储、出口加工、转口贸易等几大功能,应用“免证、免税、保税”政策优势,实行“境内关外”运作方式,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引进资本、技术、人才和先进管理经验,形成众多可复制可推广的创新制度,成为国内领先的海关特殊监管区。2019年度全国综合保税区发展绩效评估中,象屿保税区位列全国第10位,是厦门特区对外开放的一张重要名片。
伴随着特区建设发展,象屿保税区“先行先试”,从改革开放的“实验田”,发展方式转变的“突破口”,到现代化进程的“加速器”。随着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步入新的发展阶段,象屿保税区也将完成其特定时期的历史使命,将整合升级为综合保税区,以更高水平开放服务新发展格局。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