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东海关的历史变迁
清亚东关税务司门牌。
亚东县,地处祖国西南边陲,位于喜马拉雅山脉中段南麓,是西藏南部边境的突出三角地带,乃堆拉山口曾是“丝绸之路”和“茶马古道”的主要贸易通道,其设立海关机构的历史最早可追溯至清朝,至今已历经百余年的风雨沧桑,是西藏历史上第一个海关。
洋人把持边贸通道
1905年亚东下司马镇。1906年被辟为商埠后,清政府在这里专设了亚东关。
早在17世纪中叶,西藏亚东就已是中印两国间重要的通商要道,进出境通道主要为乃堆拉山口,货物运输以人背畜驮为主。据史料记载,光绪二十一年(1894年),清政府屈从帝国主义的压力,被迫开放亚东设关通商,但不久亚东关即被撤销。清末英国两次入侵西藏,均以亚东村为通商口岸。1947年印度独立后,继承了英国在亚东的特权,把下司马镇仍作为租界区域。帝国主义的侵略使他们及其继承者在西藏获得许多特权,印商进口的货物只要经印度驻亚东商务代理处登记即可进入市场,而西藏地方政府却没有管理权。于是,西藏便成了外国资本家倾销英、印商品的市场和获取廉价原材料的基地,亚东口岸也成了进口商品销往藏区以至内地的主要通道,每年约有上百万斤的土畜产品被外商廉价收购经亚东出口,还有大量的银元由此外流。边贸最繁荣时,每天过往行人700余名、骡马千余匹,每年经乃堆拉山口进出货物总值达1.1亿银元。这种极不平等的贸易,严重阻碍和破坏了西藏经济的发展。
亚东海关开启新征程
新中国成立特别是西藏和平解放后,党中央高度重视西藏对外开放工作,海关总署为在西藏设立海关开展了大量前期工作。1956年,海关总署着手对西藏市场、经贸和口岸情况进行详细调查。1959年3月,十四世达赖反动集团发动武装叛乱后,西藏工委和海关总署商定尽快在亚东等地设立海关。1959年11月,海关总署从内地海关抽调31名干部进藏,分赴亚东等地,接收原西藏地方政府设在边境口岸的税卡,同时进行设立海关的准备工作。1961年12月15日,国务院作出了在西藏地区设立海关的决定。1962年5月10日,包括亚东关在内的西藏各海关对外挂牌,红色的、光荣的、属于新中国和人民的亚东关正式成立,从而结束了这个西藏对外主要通商口岸长时间以来没有海关的历史。
当时的亚东海关下设办公室和业务科,工作人员24人,王绮圆任亚东海关关长兼亚东县委副书记,孙杰任副关长兼帕里分关关长。在建关的同时,西藏自治区外贸局也在亚东设立了分局。根据当时的特殊情况,实行关局合署办公的体制。办公场所的大门上挂着“中华人民共和国亚东关”和“西藏自治区筹备委员会对外贸易局亚东分局”两块牌子。工作人员穿上海关制服就是海关工作人员,进行旅检货检和办理海关业务;脱下海关制服就是外贸工作人员,与外商洽谈外贸生意。
正式建关之前,海关筹备人员办公生活点是借用春丕乡(现春丕村)公房,系撤走的原锡金办事处的公寓,约有800平方米的二层楼房,一楼是报关厅,二楼是简易办公区和宿舍,货检和旅检是在报关厅外露天进行,另外还租了一栋老百姓的房子作为宿舍。1960年12月起,建关筹备人员在春丕乡原西藏地方政府设立税卡靠后约100米处,新建2栋海关办公生活用房。1961年11月新房完工,12月启用。其中一栋是办公、宿舍和工作场所一体,一楼南面是报关厅和检查场,北面是外贸洽谈厅,二楼是办公室和宿舍;另一栋是仓库、伙房、餐厅。
“云端国门”走向新时代
2006年中印亚东乃堆拉边贸市场概貌。
开关之后,群众和商人思想稳定,市场秩序和贸易往来正常,印商也很愿意和我方做生意。但是,印度政府利用边界问题大做文章,使两国关系不断恶化,并借中印通商和交通协定于1962年6月30日期满之机,撤走了印度驻拉萨总领事馆和亚东商务代理处,进而单方面封锁了边境,断绝了贸易和人员往来,就连传统边民贸易交换也被迫中断。昔日商贸往来繁忙的通道,代之以冰冷的军事对峙。印度不仅在边境派驻重兵,随后还进一步挑起了武装冲突。同年10月,原印度藏官商务代理处办事人员和私办经商者全部撤回印度,亚东口岸被迫关闭。亚东海关也于1962年10月结束了工作,处于半关闭状态。1964年,亚东海关人员正式被分别调到西藏其他海关和地方部门工作,之后机构也被撤销,直至2006年中印两国政府宣布重新开通中断44年的亚东乃堆拉山口边贸通道,才由当时的拉萨海关和原西藏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派驻人员重新开展海关监管和检验检疫工作。
时光荏苒,随着党和国家机构改革全面深化,全新的亚东海关已于2019年5月再一次正式挂牌成立。在新时代新征程中,新一代亚东海关人驻守海拔4318米的乃推拉山口“云端国门”,将继续传承老海关红色基因,不负新海关光荣使命。
文 / 孙 卓
来源:拉萨海关
编辑:常相婧
审校:高扬
出品:中国海关传媒中心
投稿邮箱:569613217@qq.com
(秀米投稿账号同邮箱)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