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海关红色档案故事 | 记第一代二连海关关员孙世谦
情系海关 丹心如磐——记第一代二连海关关员孙世谦
1955年10月21日,内蒙古二连浩特火车站迎来一位特殊的客人,一位名叫孙世谦的东北汉子。作为全国海关的骨干,26岁的他奉命来此筹建二连海关。从下火车的那一刻起,他便下定决心,要扎根二连浩特干一番事业。时光如梭,如今66年过去了,虽然他已离世,但在这个当初还没有一个行政建制、城区只有一座小火车站和几十间小房子的小城市,他和关员们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传奇。
毛泽东、刘少奇、朱德同志与全国海关第一次先进工作者代表会议代表合影
2013年5月4日,笔者曾去孙世谦家中采访,去探寻那一幕幕尘封的往事……
艰难创业 永生难忘
“当初,创业难呐——”
长长的一声喟叹过后,孙世谦转入了正题:“其实,来二连浩特工作之前,我已经有7年的海关工作经历了。”1948年2月18日,19岁的孙世谦来到当时的辽宁省营盖县贸易局报到,同年7月20日,他被调入盖县税关。这一天,被孙世谦定位为他海关生涯的起点。同时,这个时间也被他记录在一个早已斑驳的、印有“营口海关”的工作日志上,在这个并不厚实的本子上,密密麻麻地记录着孙世谦的工作历程。
孙世谦(前排左二)与同事们在满洲里参加培训后的合影
孙世谦参加工作之初,正是辽沈战役打响之时,他的命运随着东北的解放和新中国海关机构改革的步伐出现了转折。从税关到关税局,再到海关管理局,期间,孙世谦所从事的海关工作机构名称屡经变更,工作单位也数次调整,他的脚步从东北大地到内蒙古高原,从一个口岸到另一个口岸。
即使这样辗转,孙世谦仍是愉快而充实的,因为他觉得,作为一个平凡的小人物,能够与国家的发展同呼吸共命运,是非常自豪的。
“每次工作调动之前,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是领导的谈话。”孙世谦坦言,那背后预示着大事的发生。
上世纪50年代,新中国刚刚成立不久,党中央决定打通一条内接祖国内陆诸省,外联蒙古国及苏联,并直达欧洲腹地的国际大通道。经反复论证,这条战略大通道的“出口”选定在了边境地——内蒙古二连浩特——当时一个名为额仁达布撒淖尔的地方。
1955年6月21日,已在满洲里海关工作了4年的孙世谦接受了一次“领导谈话”。那次谈话的内容很简短:“随着集二线(集宁至二连)的铺设完工,国家要在集宁和二连建立海关,组织上考虑到你有丰富的海关工作经历,决定派你去建关,这次调动要求带家属。”
当时二连分关全体干部留影,孙世谦在后排左四
“坚决服从组织安排!”孙世谦表态道。很快,他便到当时设在满洲里的集宁海关筹备组报到,在经过3个月的培训后,他带着妻儿举家迁往集宁。筹备组成员一行乘火车到达集宁,安顿好家属后,孙世谦一行数人又与分配到二连分关的30人乘坐刚刚开通不久的集二线火车赶往二连浩特。一下火车,他们惊呆了,这个即将工作和生活的地方,一眼看到头的就是几十间小平房,而且杂乱地修建在漫漫黄沙里,身边狂啸的大风呼呼地刮个不停,大家要蹚着沙子赶路。
“困难岂止这些?”孙世谦老人回忆,二连海关建关之初主要遇到几个问题。第一没有水。二连浩特虽然名为“色彩斑斓的湖泊”,但在这里根本找不到水,因为地表无河流,且蒸发量是降水量的19倍。当时全市的生活用水是由二连浩特铁路部门用一台机车从市南的赛乌素洼地拉过来的,生活用水运到后各个单位派人去取,机车每天往返两次,因而用水限量供应。那时,为了“抢”到水,关员们常常半夜就去水站等着,然后推着水车运回关里,冬天时洒出的水瞬间能在身上结一层冰。
第二极端气候。二连浩特市位于蒙古高原南部,这里冬天极其寒冷,夏天非常炎热,历史上最高温差达近90摄氏度,春秋两季则是在不同等级的沙尘暴和强沙尘暴中度过的。1960年春天,一场强沙尘暴袭击了二连浩特口岸,当沙尘暴来临的那一刻,你会看到先是太阳被刮成了白色,紧接着便寸物难见了。当时,关员们去查验时互相都看不到对方的脸,只好手拉着手前行,沙石“啪啪”地打在脸上,查验现场还有飞跑的黄羊、麋鹿等“嗖嗖”地擦着人而过,所以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受伤。
第三吃菜难。那时候吃菜都要通过外调,且只有白菜、海带和豆腐这几个品种。由于蔬菜品种单一,长期营养跟不上,再加上天气十分干燥,关员们的嘴唇、脸上经常裂着口子。1958年秋,当地政府特意从丰镇招募了18名菜农,扶植他们在二连浩特南部24公里的地方创办了赛乌素农场,开创了在高寒荒漠地带开荒试种成功的先例,这才初步结束了二连浩特蔬菜完全靠外调的历史。
两次接见 荣誉至高
1955年12月1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二连分关正式成立,孙世谦成为该关历史上的第一代海关关员。
二连分关成立之初,正赶上海关总署在全国海关范围内广泛开展技术革新活动,孙世谦发明了一个名为“旋转对照仪”的查验辅助工具,不仅提升了工作效率,也为查验消除了风险隐患。当时,报关单证装在一个和合同本相仿的大夹子内,按照规定禁止拿出办公室,因而关员们在查验前,要先记住里面密密麻麻的合同号,然后进入火车车厢,对印在货运车厢底部的货物合同号进行对照查验。这样关员不仅要频繁地爬上爬下,还容易因记混合同号而带来错误隐患。针对这种情况,孙世谦制作发明了“旋转对照仪”,即在一个如台灯大小、可以拉动旋转的工作台上,用手写的方式将合同号密密麻麻地记录在上面,关员进入车厢查验时,只要稍加旋转,对照仪上的号码便一目了然。
因为这件发明创造,再加上爱岗敬业、为人低调忠厚的精神品质,孙世谦被各级领导和同事们一致推选为全国海关先进工作者,并赴北京参加表彰大会。会上,孙世谦和其他28名先进代表进行了发言,他的题目是“立足艰苦环境把守国门”,从自身的工作经历出发,对二连分关在建关一年内取得的主要成绩向大会进行了汇报。会议期间,孙世谦和其他代表在大会组织方的安排下,乘车赶到了中南海。
“大家都非常激动,想到是不是要有中央领导人接见我们,至于是哪些领导人,心里都没有底。”孙世谦老人说,大家早早就排好了队,等待着那个庄严而神圣的时刻。
1956年12月18日15时30分,中南海怀仁堂广场,111名出席全国海关第一次先进工作者代表大会的代表们列队完毕,等待着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孙世谦作为全国海关第一批先进工作者,也站在队伍中。在翘首期盼中,怀仁堂拐口处出现了一群熟悉而亲切的身影。“走在最前面的,正是我们的伟大领袖毛泽东主席,他身穿银灰色单风衣,迈着坚定而自信的步伐向大家走来,身后还有刘少奇、朱德等领导同志,他们也是边走边微笑着向大家挥手致意。”孙世谦激动地回忆道。
“现场瞬间爆发出了排山倒海般的掌声,我甚至连毛主席讲了些什么都没有听到。”孙世谦说,这美好的瞬间永远地定格在了自己的脑海中,以至于在后来的岁月里不时地回味。毛主席讲完话后,中央领导们依次落座,摄像师按下快门,一张在全国海关历史上有着举足轻重意义的照片诞生了。
这次接见,极大地鼓舞了孙世谦,他的工作热情更高了。老伴李志君说:“老孙从北京回来后,一门心思扑在工作岗位上,连家都懒得回了。”
上世纪60年代,孙世谦和他二连分关的同事们积极响应党“保粮、保钢”大力支持工农的指示,积极协调联检联运部门,对有关粮食、钢材和国家重点项目的进口物资等加盖“急运”戳记,促使铁路优先发运。这些物资的及时联运,有力支援了全国工农业生产的发展。
1960年5月26日,又是一个令孙世谦难忘的日子,他第二次当选为全国海关先进工作者赴京,再次受到了毛泽东、周恩来、朱德、邓小平、贺龙、李先念、彭真、罗瑞卿、陆定一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表彰大会上,孙世谦再次作为先进代表发言,并就自己两次当选为全国海关先进工作者的经历向大会进行了汇报交流。
这两次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让孙世谦和全国海关广大干部职工们深感振奋。刚刚32岁的孙世谦在心里暗下决心,一定要以更加优异的成绩回报祖国、奉献边关。
情系海关 岁月如歌
1961年12月9日下午,33岁的孙世谦踩着脚下厚厚的积雪,从二连分关到二连浩特地方党委报到,脚下“咯吱咯吱”的声响把他的思绪带回到了上午决定他命运的那次谈话。找他谈话的人是当时的二连分关关长谭国臣。
鉴于孙世谦在海关监管工作中所取得的突出成绩,二连分关决定提任他为二连分关副分关长,任命请示上报集宁海关后,得到了集宁海关“同意任命”的批复。但当这份请示送达二连浩特地方党委时,事情出现了变化。当时,海关系统内有一条明确的规定:海关任用干部必须征得地方党政的同意。
当时,二连浩特地方党委正在筹划成立一个以管理和协调联检联运部门为主要职责的组织。二连浩特地方党委认为,即将成立的这个机构的工作人员,既要有一定的口岸工作经历,又要有广泛的号召力和广博的专业知识。当他们正在苦于没有合适人选的时候,二连分关这份任命请示让当时的二连浩特地方党委书记赵玉亭眼前一亮。二连浩特地方党委委托谭国臣找孙世谦谈话,孙世谦由此被调往二连浩特党委工作。
弹指一挥间,转眼45年过去了。2006年8月18日,正值草原上最美好的季节。连日的蒙蒙细雨,把二连浩特这个沙尘肆虐的戈壁小城变成了塞外江南。这一天,是二连海关建关50周年庆祝大会。作为特约代表之一,孙世谦早早就起床了,从不注重衣着的他特意穿了一套最喜欢的衣服,还对着镜子把他的满头白发梳理得整整齐齐。
“其实,我当时心里有一种说不出来的感受。”孙世谦说,健在的老同事们都从全国各地赶过来了,有的已经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定居,有的在青岛、大连、苏州等城市颐养天年,而自己从1961年便被调离了海关系统,蓦然见到当初一起创业的同事们,心里有一丝丝苦涩,觉得有些对不起当初的同事们。
那些天,孙世谦的家成了“接待办”,早已进入垂暮之年的前同事们或拄着拐杖、或在家人的搀扶下,颤颤巍巍地到他家中做客。50年前的老同事们聚在一起,谈论着当初创业时的艰辛,一行行浊泪交织在一起。还有很多孙世谦不认识的后生们也慕名过来,看望他这位在二连海关建关之初,唯一一个在二连浩特“扎下根”的人。
其实,重新回到海关系统工作,一直是孙世谦的梦想。虽然未能如愿,但他一直以地方党政工作人员的视角密切关注着海关的发展。他说:“对我而言,海关是我人生的起点,不仅给了我个人至高无上的荣誉,还记录了我青春奋斗的足迹,这份渊源是难以割舍的。”说这段话时,老人的眼中噙满了泪水。
傍晚的夕阳洒落在老人的身上——那是一抹高原特有的落日余晖。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