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海关红色档案故事 | 青岛解放后中国共产党对海关的接收与改造(下)
新生——青岛解放后中国共产党对海关的接收与改造(下)
1949年6月底,胶海关接收工作顺利完成,接下来如何将旧中国海关改造成为人民服务的新海关,任务无疑是艰巨的。本文将以青岛解放档案、海关史料和亲历者口述史为基本资料,从中国共产党如何重塑海关队伍和对外贸易秩序的角度,对海关后期改造等问题进行详细梳理。
解决薪资问题
1949年6月,根据青岛军管会指示,接管胶海关后应着重做好对旧职人员及其薪资问题的处理。对海关旧职员的处理遵照“除反革命分子和严重贪污分子以外,一般暂行继续录用,过一个时期,再实行精简与淘汰冗员”办法。接管之初,经军管会批准,准予英籍稽查课总监察长马格斯、副巡江事务长莫铁马离职返回香港。其余华籍员工,留用3个月后,对年老体衰、任职期满告退、裙带关系的冗员实行精减,共裁减职员和工友各24人。
1950年,时任青岛海关关长毕可敬与关警队合影
关于薪资问题的处理,军管会明确指示“留任之职工公教人员,一般应依据原薪不动的原则,发放6月份薪资”“6月份薪资,一般应根据解放前最近3个月(即三、四、五月)内每月所得实际薪资的平均数发放”。因为海关的薪金高于其他单位,故决定依3、5两个月所得正薪加米津贴平均数换算为面粉发放。职员最高者(代副税务司)面粉32袋,计1408斤,依公司牌价折合旧人民币96000元,最低者面粉15.36袋,计676斤,折合46080元;工友最低者面粉10.5袋,计462斤,折合31500元;自解放区调来的关员薪金仍为小米300斤。按月初、月中两次发放现款,每人自愿到公司依牌价购买面粉或粗粮,以保证薪资实际收入。
8月又调整了一次。办法是面粉15袋及以下者减低20%,16袋以上至25袋,超额数减低30%,26袋以上其超出25袋之数减低40%。减后职员最高者面粉23袋,最低者12.77袋;工友最低者面粉8.75袋。解放后海关职工薪资虽低于解放前,但由于定期发放实物补贴,因此整体人心安定。
填平思想鸿沟
青岛解放后,海关新旧人员表面上看形势平稳,实际上并不团结,思想上有一道隐形的鸿沟。旧职员里知识分子多,文化水平高,但长期受西方文化影响,对无产阶级革命缺乏认识。而从解放区来的同志文化水平偏低,大都是小学文化,但他们受党的教育培养多年,有革命工作经验和政治理论水平。双方在交流中缺乏共同语言,一时很难融合。
20世纪50年代初,海关关员验放出口商品
对此关领导和其他党员同志采取了很多措施,一再向入城接收干部强调,改造旧海关、建设新海关是党和人民交给的重要任务,要求大家不急不躁、不卑不亢,诚心实意地去团结被接收人员。对他们思想认识上的非原则性问题,比如说几句错话,要避免当场争论,更不要乱扣帽子,可以各抒己见。关系到原则问题要当仁不让,寸土必争,及时处理。同时抓紧时事和理论的学习,每天上午8点到9点和每周六下午定为学习时间。通过一系列政治教育,部分旧职员特别是青年人思想上有了一些变化,主动靠拢党组织,同党员谈心,反映情况。旧职员思想上的障碍慢慢消除了,争取进步的人多了,这条“鸿沟”也逐渐被填平了。
为了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工作队执行军管会关于“对旧职员和技术人员必须掌握团结和改造的方针”。海关机关增设了人事科,配备了科长和人事教育干事,负责员工的政治思想工作。当时主抓以下工作:一是成立学委会,具体领导学习,坚持每天1小时学习制度。二是举办学习班,组织在职员工轮流集中学习。第一期9月6日开班,重点解决职员中的“超阶级”思想,有人认为海关无党无派,谁来也得给饭吃,德国、日本、美国和国民党来都用他干,共产党来了也得叫他干;工友和下级职员中反映出平均主义思想,有人认为工资制度不合理,要求马上改革,租房住的要求搬进公房等等。通过学习,使大家正确认识这些问题,为以后的思想教育打下了基础。三是在普遍提高认识的基础上,进行职工登记,其中8人自动报告曾加入过国民党。四是不定期的召开机关员工大会,总结工作,表扬好人好事。五是定期召开党员会议,发挥党支部的堡垒作用,注意发挥党员干部在工作中的先锋模范作用。对部分干部产生的地位观念、享乐思想开展了批评与自我批评,进一步纯洁了党员的思想,振作了精神。通过学习和教育,大多数员工积极向党组织靠拢,工作积极性明显提高。
1950年4月9日,青岛外贸局授奖大会在青岛海关举行,多名青岛海关关员获奖
1950年6月,美帝国主义发动了侵略朝鲜战争,青岛海关职工响应中共中央号召,积极参加全国人民开展的抗美援朝运动,以极大的爱国热忱为志愿军捐献飞机大炮;为了多捐献,职工们还排练戏剧义演,义演收入和职工捐献共计旧人民币4041.7万余元。
重建贸易秩序
青岛解放后百废待兴,海关积极发挥自身职能,为巩固人民政权、建立革命新秩序、保护生产建设、发展对外贸易起到了重要的作用。1949年7月8日,胶海关在报关大厅设问事处,贴出通告:“查青岛解放现已月余,海上交通逐渐恢复,各地船只络绎不绝。本关为了便商利民,加强港口管理,防止混乱现象起见,特于大港胶海关大门增设‘问事处’,借以帮助各有关航运之公营企业部门及中外商民解决具体困难。凡对船只货物进出口之第一号手续等项事宜,可派专人与该处联系,以便取得工作之顺利进行。特此通告周知。代理税务司刘贻禄、军代表张学礼。”
青岛解放初期,对外贸易尚未恢复。进出口货物主要依靠国营与公私合营,多为解放区之间转口货物,亦有未解放地区之进口货物。当时与外国外交关系尚未建立,原有的外国领事馆领事签证手续已停止执行,没有新的直接对外贸易,国外进出口货物只有苏联的物资交换。随着石岛与香港等地区的贸易转至青岛,进出口船货才日渐增多。当时根据中央对接管工作的指示,以及上海、天津的先例,青岛的进出口贸易,除依章管理外,出口货物均免税;进口货物凡准许进口者,均依解放前胶海关使用的税则征税。至1949年底,进出口贸易基本上完成了支援解放战争、输入生产资料与保护解放区生产、调剂解放区物资的任务。
筹建新中国海关
1949年9月23日至10月16日,中央财政经济委员会在北京召开全国海关工作座谈会。这是新中国海关史上第一次会议,具有里程碑意义。山东共有3名代表参加,分别是山东工商部关务科长毕可敬、青岛海关军代表张学礼、烟台海关主任于厚轩,这三人此后都在不同时期担任过青岛海关关长。在9月26日的会议上,毕可敬发言中提到山东解放区海关是土生土长的,是为人民服务的,介绍了山东解放区海关及接收青岛海关的情况和经验,引起了筹备组组长、海关总署首任署长孔原的重视,此发言在1950年《人民海关》创刊号全文刊发。
1949年10月,新中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据张侃回忆,胶海关大楼原来是深灰色的,解放后便改成了象征光明的黄颜色。海关门口的大旗杆,原来顶端用英文缩写标示着四个方向。军代表张学礼说中国人不弄这些洋码子,于是就用铜铸了“东西南北”四个汉字,这种汉字标示方向的旗杆当时在全国海关也是独一无二的。
1950年2月11日,中央人民政府海关总署下达通令,胶海关正式更名为中华人民共和国青岛海关。此后海关总署派员对山东地区海关进行接管,自3月1日起,山东各海关划归海关总署统一领导。工商部关务科机构即告结束,干部由海关总署统一分配,原关务科长毕可敬被任命为青岛海关首任关长,张学礼为副关长。档案列册送交青岛海关保存,这些重要的解放区海关史料今天成为中国海关博物馆、青岛海关博物馆、青岛海关档案室的重要馆室资源,作为研究解放区海关史的重要依据,汇编成《山东解放区海关史料综览》于2006年出版。
自1949年下半年至1950年,青岛海关奉命抽调大批干部支援上至海关总署,下至华南、华北、华东、两广、东北及内蒙古、新疆等地海关建设。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