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forest 发表于 2021-3-18 18:56:02

优化营商环境建设 瞄准全省第一方阵



3月18日,记者从安阳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获悉,安阳市对营商环境建设工作高度重视,经过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营商环境建设工作亮点纷呈,成效明显。

2020年,为企业减免税费共22.23亿元,累计为企业助力贷款39.79亿元,其中通过线上平台助力企业10.7亿元,位居全省第三位。2021年,认真落实出台的《2021年安阳市优化营商环境工作提升年实施方案》,我市优化营商环境建设目标瞄准进入全省第一方阵。

在发布会上,市发改委党组成员、总经济师石燕民介绍了安阳市在优化招标、投标领域营商环境方面上所做工作的总体情况。

近年来,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确定的优化营商环境目标,持续深化招标投标领域“放管服”改革,着力优化服务、减少流程、降低成本、提升效率,最大限度激发招投标市场主体活力,增强企业获得感和满意度。2020年我市共完成各类交易项目2451个,成交金额393.4亿元,节支增收 13.7亿元。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是深化“互联网+招标投标”,推进平台智慧升级。针对疫情,去年5月14日全面启用了“工程建设项目网上交易开标大厅”,实现了“不见面”开标全覆盖,全流程电子化交易水平进一步提升,截止目前,工程建设项目网上开标率达到了100%。完成了市县一体化公共资源电子交易平台升级,推出平台2.0升级版本,新增“云签章”系统,在不见面开标、大数据分析应用、金融服务、交易监管等多个方面进行全面升级改造,提升了智慧监管水平。远程异地评标实现了常态化,我市优质评标专家实现跨地区、跨行业共享,同时还从源头上预防了围标、串标等行为,评标公平性极显著提高。

二是降低交易成本,减轻投标企业负担。去年6月23日,完成了工程建设类、政府采购类、医疗采购类公共资源交易系统数字证书互认上线工作,实现了数字证书“一地办理、全省通用”,方便了企业参加投标,并持续执行数字证书收费全省最低标准,为12000余个市场主体每年节约费用240余万元。全面取消了招标文件资料费收取,凡进入交易平台交易的所有项目不再收取招标文件资料费用,企业制度性交易成本降低,据测算,推行“不见面”开标,取消招标文件资料费每年可为投标企业节约资金5000余万元。

三是着力优化服务,加强标准化建设。疫情期间对于重大民生项目、扶贫项目、绿化项目等开通“绿色通道”,优先进场。开展招标投标领域基层政务公开工作,加大对中标结果、合同订立信息等事项的公开力度,保证了40项公开事项的全面公开。2019年底,我市交易平台成为全省首家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标准化平台试点,2020年,制定并在全国发布3项交易平台地方标准,同时在全省进行经验交流和推广,省发改委对我市“标准化+招标投标”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

四是开展专项整治,优化招标投标领域营商环境。去年市直有关部门对工程建设项目招投标领域开展了专项整治活动,清理了一系列不合理政策和文件,特别是针对外地企业,清除参与招标投标的不合理限制和壁垒,依法规范招标文本,为外地企业参与招标投标提供了便利。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实行工程保证制度的实施意见》,简化企业办理投标和履约担保手续。推行工程项目投标保证金电子保函,实现了银行、保险、担保多种类型出具保函,截止目前,我市共开具电子保函90余单,为企业减少资金占用约3200万元。实现了招投标领域联合信用惩戒,与“信用河南”信用信息互联共享,截止目前,共拦截失信企业投标190次,29家失信企业无法参加我市招标投标。对545名省综合评标专家库安阳市专家组织开展了培训考试活动,是全省为数不多开展年度评标专家培训考试活动的地市,提升了我市评标专家整体素质。明确并公开各行政监督部门权责清单,广泛接受社会监督。不断建立和完善招标投标异议投诉处理机制,积极探索网上异议、投诉受理,处理效率进一步提高,回复满意度提升,避免了案件进入投诉阶段,2020年全市招标投标领域实现了零投诉。

下一步,市发改委和相关单位将认真落实国家、省关于招标投标的各项方针政策和措施,以持续推动招标投标领域“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为主线,以市县一体化平台建设、强化交易监管为抓手,以制度落实、健全机制为重点,不断推进招标投标领域标准化、电子化、智慧化,积极营造公平公正、便捷高效、阳光透明、竞争有序的交易环境,为助推安阳经济高质量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市发改委二级调研员任自更介绍了安阳市在推进信用环境建设方面开展的主要工作和下步打算:

2020年,我市以健全信用制度为基础,以信用信息归集为支撑,以政商诚信为导向,深入推进信用建设,全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水平显著提高,在全国261个地级城市综合信用状况排名中位于第61名,居全省之首,努力为全市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夯实信用基础。

一是大力推动信用惠企。新冠疫情爆发后,积极推进“861”金融暖春行动,为小微企业纾困,帮助74家守信企业获得贷款支持6.17亿元;推荐32家企业纳入地方性疫情防控重点保障企业名单,共获得优惠利率贷款2.03亿元;推荐24家企业纳入减免税企业名单,共减免税4000余万元。

二是积极提升政务诚信。开展政府失信机构专项治理,全市无一起政府机构被纳入失信被执行人。清理拖欠民营企业中小企业账款,实现政务机构、大型企业欠款兑付率100%。启动政务诚信自评工作,加快推进政府部门依法行政、守信践诺,发挥政务诚信对其他领域诚信建设的表率和导向作用。

三是全面升级信用平台。启动了市信用信息共享平台的全面升级。优化数据目录系统,拓展了信用信息归集共享、清洗校验功能,开发了信用监管平台,为政府部门和市场主体提供了更加便捷的服务通道。

四是构建信用监管机制。印发了《安阳市加快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构建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工作方案》,在食品生产、医保、科技、电商等多个领域完善了行业信用监管制度。调用联合奖惩系统接口近80万次,反馈联合奖惩案例496条,累计修复失信记录167条。

五是营造诚信社会氛围。开展了《河南省社会信用条例》“五进”宣讲活动,举办了“诚信·让安阳更出彩”主题展览,持续组织各市直部门和县(市、区)开展业务培训。

下一步工作中,将继续以政务、商务等重点领域信用建设为抓手,深入推动公共信用信息共享,积极拓展信用应用,全面完善社会信用体系,推进我市营商环境进一步优化。

一是大力推进信用信息归集。按照全省信用信息目录,认真做好信用信息报送共享工作,为全面提升全市信用工作水平提供基础支撑。二是持续构建完善新型信用监管机制。抓好信用承诺、信用报告应用等重点事项。对监管对象全面建立信用记录,大力推进信用分级分类监管。依法依规开展红黑名单认定、联合奖惩、信用修复等工作,加强对失信行为的纠正,保障失信主体的合法权益。三是广泛开展信用惠民便企应用。拓展“信易+”应用场景,多领域创新出台更多市场化、社会化激励措施,凸显信用价值,增强市民和企业的获得感。四是加大信用宣传工作力度。持续推进诚信建设万里行活动,加强与各类媒体沟通对接,建立常态化、长效化联络机制,多种形式宣传信用体系建设工作,推动全市上下诚实守信蔚然成风。

安阳海关党组成员、副关长阎红介绍了安阳海关在提升跨境贸易便利度方面所开展的主要工作:

安阳市作为一个内陆城市,不临海不靠边,没有港口,也没有机场,一定程度上给进出口企业带来了不便。尤其去年疫情期间,安阳市进出口企业受到了非常大的影响。安阳海关认真落实中央决策部署,统筹做好疫情防控工作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深化改革创新,大幅精简监管证件,简化通关流程,提升通关效率,降低通关费用,加快提升跨境贸易便利化水平,持续优化口岸营商环境,取得了积极成效。

一是积极落实推动关区业务改革创新。深入推进“提前申报”、“两步申报”、“两段准入”等海关业务改革,实现进出口报关单100%“提前申报”,大幅度提升“两步申报”比例,推动了“两段准入”目的地查验、鲜活商品快速提离等快速通关方式。

二是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全面推广加工贸易金关二期、原产地证书自助打印以及原产地证书智能审核,企业足不出户就可以办理原产地证书。进口申报环节免予提交合同、装箱单,出口申报环节免予提交合同等商业单证,不断提升监管服务和效能。

三是扎实做好疫情期间稳外资稳外贸工作。简化企业注册登记备案手续,加快农产品、食品检疫审批,简化生产物资查验手续,对企业生产急需设备、原材料可提供门到门查验、第三方送检,防疫物资优先通关、优先查验。放宽减免滞报金、滞纳金范围。

四是切实为企业降本增效。积极发挥海关职能作用,进一步推行汇总征税、关税保证保险等税收优惠政策的实施应用,为企业降本、增效,增强进出口企业获得感。为重点企业办理减免税872万元,利用原产地证为出口企业争取到国外关税优惠约295万美元,办理加工贸易为永达、岷山等企业节省6800万元流动资金,采取关税保证保险为安钢节省8000万元流动资金。

五是巩固压缩整体通关时间成效。通过建立通关时间长效管理机制,持续巩固压缩整体通关时间成效。2020年底,安阳海关进口整体通关时长压缩率,居全省第2位。同时,安阳海关建立了24 小时通关预约机制,对辖区内所有需要人工放行的报关单,保证随到随放,随查随放。

六是推动安阳市对外开放平台建设。2020年,万庄集团安阳物流园公用型保税仓库验收完成并投入使用,入库货值已经达到340万美元。目前,安阳海关正在积极协同政府推动保税物流中心申报相关工作,以升级安阳市物流发展平台应用效果,促进安阳提升开放型经济发展能级。

下一步,安阳海关在配合地方政府推进跨境贸易便利化各项任务落实方面,将进一步完善工作机制,聚集市场主体关切,强化监管优化服务,不断巩固扩大优化口岸营商环境成效。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优化营商环境建设 瞄准全省第一方阵